咖啡豆烘焙家之路、咖啡相關筆記
06 May 2024
現代咖啡的流行樣貌是怎麼來的,這次從近代的前兩個世紀開始,由喜老闆不負責的跟大家胡鬧的說明一下。
舊時的天龍國:軸心國,他們對咖啡的要求,通常呈現是宜人的狀態下,越醇厚越好。
德意志雖然一板一眼,從改良虹吸式萃取器具開始,做出了現代化的直立式虹吸壺。
美食法西斯的義大利,透過連做工藝也要浪漫獨步的超跑情懷,搞出加壓萃取,義式咖啡機還有摩卡壺就出來啦。
而短時間超英趕美的日本人,引入工業革命比較晚,技術底蘊還趕不上時,就是給他柴火催下去就對了,有職人,就有精品。
那麼再早一點的西方天龍國:神聖羅馬帝國,就算是當時非常新奇的咖啡,也一樣越醇厚越好,你看,土耳其咖啡磨得那麼細⋯⋯
所以,從歷史看來,喝淡淡的咖啡水對天龍人們來說,真的是龍氣不足的表現。
接下來我們就從18世紀工業革命的歐洲中部談起。
雖然前面嘴著是德國人改良的,但工業革名開啟當時,德國還不是德國,「神聖羅馬帝國」則比較接近,又神聖又羅馬又帝國,這名字真的很天龍吧!
18世紀的工業革命,英國人瓦特改良的蒸汽動力發動機,搭配各種機械設計的探索,改變了製造業的樣貌,應用動力機械的製造業產量大增,單位產品的價格則因此下降,消費因此蓬勃起來。
進行工業革命的歐陸國家們,因為生產力上升、消費蓬勃而突飛猛進的國力,讓越來越多人能夠喝得到咖啡,高手在民間這件事,連歐洲也沒辦法倖免,漸漸地這些民間高手對於當時咖啡萃取手法的風味表現越來越不滿意,加上工業革命的時代,那時候,蒸汽就是許多靈感的來源,以虹吸管製作的咖啡器具,就這樣子橫空出世。
以虹吸管為主的咖啡器具,你可以參考「比利時咖啡壺」,這個關鍵字能讓你找到1800年上下的工業革命情懷,煮咖啡時看著金屬製又有著華麗紋飾的巧妙機構上上下下,還會巧妙的自動關火,水在虹吸管裡面在左右兩邊的壺裡來回,就變成了咖啡,從精美的外表到戲劇化的過程,都富有展示的價值。
現在我們最常看見的直立式虹吸壺是怎麼出現的?
最早的官方紀錄中柏林的Leoff於1830年申請了直立式虹吸壺的專利,所以有些人說虹吸壺是德國人發明的,再看看改良蒸汽機的英國人瓦特、炸魚與薯片,我是相信了,畢竟當時義大利人被蒸汽啟發的路線是另一條 - 加壓萃取,所以直立式的賽風壺是德國人發明的,我真的是相信了。
直立的虹吸壺,之後我就把它稱為賽風吧。賽風有什麼特性?讓這些過去的天龍人 - 德國人跟日本人那麼喜愛?
答案是:簡潔俐落,保留了虹吸壺一定程度的戲劇感,杯裡又有著乾淨與醇厚的並存。
生於歐陸工業革命期間的貝多芬,歷經他老爹彈錯就爆揍的不人道訓練,聽力的減損,見證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殞落,還有工業革命對社會現實的漸變,並在音樂的實踐上試圖打破「藝術是始終服務於貴族的奢侈品」這般的概念。
畢竟貝多芬就在工業革命的時代,很多過去貴族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商品,漸漸的會有比較有實力的民間人士開始可以擁有,再漸漸的出現在民間的生活。而咖啡也是這樣的漸漸出現在貝多芬的生活裡,更何況貝多芬與神聖羅馬帝國的神權與貴族關係不錯呢!貝多芬會成為咖啡狂,有跡可循。
身為當世最負盛名的咖啡狂,貝多芬每天早上都喝咖啡。
身為家裡的大哥,當時全家的經濟重擔落在貝多芬身上,貝多芬向王儲申請裁定,要他家的暴躁老爹老約翰,必須貝多芬分擔弟弟們一半扶養費。當時貝多芬有點名氣但還沒名震天下,便去維也納找海頓拜師討教,除了養家糊口以外,在外地生活還要繳學費給海頓的貝多芬,經濟狀況窮到差點被鬼拖走好像很正常。
即使差點窮到被鬼拖走,貝多芬每天醒來依然會堅持喝咖啡,或許這一杯杯咖啡就是他的x牛x爪能量飲料,或是給他每一天氣力的阿比阿達。工業革命,讚啦!
安東辛德勒寫了一本《我所認識的貝多芬》,其中描述貝多芬對咖啡的熱愛和龜毛,以「東方的」作為總結,意思是就像當時東方人對於喝茶的講究。
貝多芬近乎名留青史的講究就是每天早上都會精挑細選出六十顆咖啡豆,磨碎放入當時工業革命代表性的咖啡器具:早期的虹吸壺或是直立式的賽風,享受當時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殞落之前最好喝的自製早餐咖啡。這個60顆咖啡豆配方,搭配虹吸壺或賽風,你也有機會重現喔!
推測貝多芬應該是這樣煮咖啡的:
60顆貝多芬嚴選咖啡豆,應該會落在6公克到10公克之間。
大約一杯份的話,也許總用水量會在90到120ml之間。
選用會比較飽滿的賽風壺,做出濃郁些的小杯份是合理的,這樣才有咖啡因衝擊的感覺啊!
(以上為喜老闆不負責任推論)